2018年4月17日下午,我院于學院樓7号樓115成功舉辦“博雅大講堂”。學院黨委副書記李瑞琴老師出席了本次活動。講堂邀請北京香文化促進會副秘書長楊國超、《運城日報》記者張建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薛新明、作家周山湖、中國文化遺産研究所徐惠君和導演劉飛芳六位老師作為演講嘉賓,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盛宴。
趣談東西方香文化
楊國超老師首先講述了東西方香文化的演變曆史以及不同的香料使用方式,梳理這些方式背後隐含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并由此揭示東西方兩大人類族群在文化、社會和曆史等領域具有的人文特征。此外,他分析了香料使用與社會繁榮富裕程度的關系,證明了香料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也有着密切的關系。
跟随關公巡城的零度體驗
張建群老師首先介紹了關公故裡運城裡的木刻關公聖像,以及關公作為“忠、義、仁、勇”美好品德的象征對于中華民族的意義。接下來她講述三次跟随關公聖像到福建等沿海省市巡遊的經曆,指出關公文化對百姓的影響十分深遠,人們用關公構建生活的信仰。關公文化是凝聚民心的偉大力量,也加強了民衆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
小山村的大事件
薛新明老師首先描述了清涼寺史前墓地的地理位置,然後講述了墓地從發現到發掘的過程。他依據清涼寺的地理位置指出其是古代販鹽的中轉站,墓地共分四期,分别展示了古代不同時期的殉葬制度。接下來薛老師指出從出土的玉器可以推測出當時清涼寺文化與周邊的諸多文化的聯系,考古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對研究約4000年前的古代社會制度與生産方式有重要意義。
周易文化與古代建築
周山湖老師結合他多年研究易學的體驗和同學們分享了他對人生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他首先介紹了八卦圖,然後指出易學與地理、中醫、數字的關系,闡明了易學是中國古代高度文明的産物,是中國古人主動探尋自然規律的結果,也是古代研究天文地理、樂律兵法的哲學基礎。接下來他講解了周易文化與中國古建築的關系,分析了北京、山西等地的風水習俗,強調了周易是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一把鑰匙。
長城故事 遺産光芒
許慧君老師首先介紹了長城數千年的曆史以及建造過程,結合各朝代重要的曆史事件與社會變革,指出長城對于中國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古代人民因地制宜、勤奮智慧的勞動成果,也是中國開拓進取與開放交流的渠道。接下來她向大家介紹中國當今應該如何保養與維修長城,介紹了相關法律法規的推出與長城保護員的聘用。長城是中國的一張名片,她提出面對千百年後的長城,我們無法給出答案,卻可以設計答案,長城遺産隻有與民衆發生感情才能散發光芒。
家歸何處 根在何方
劉飛芳老師首先為大家帶來了紀錄電影《失落的山村》片花,從男主角對是否繼續留在農村養羊的艱難選擇來窺探如今城市與農村文明的變遷。劉老師自身在農村的成長經曆,以及拍攝電影過程中的親眼所見,感受到農耕文化正在消逝,社會變革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是巨大的,在這個鋼筋水泥堆砌的時代,不是我們對文化和生活的信仰減少了,而是我們不再擁有對土地的敬畏之心。最後,他從人在家庭與社會中的關系以及農業發展的角度提出農村可以哺育城市的觀點,強調城鄉均衡發展才是社會的良性發展,我們不能顧此失彼。
本期講堂,六位嘉賓結合自身的成長、實踐和研究經曆,為在場師生分享了多元領域的豐富内容,表達了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與熱愛,拓寬了同學們的文化視野,也讓同學們得以傳承中華人文精神,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