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張曉濤教授和博士生闵悅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文章《中歐班列譜寫亞歐合作共赢新篇章》

【 發布日期:2023-10-20 】

值此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我院張曉濤教授博士生闵悅《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文章《中歐班列譜寫亞歐合作共赢新篇章》,相關内容刊登在《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10月18日第2753期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10月18日第2753期


中歐班列譜寫亞歐合作共赢新篇章

作者:張曉濤 闵悅

(來源:中國社會學科網)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機制化旗艦項目,中歐班列已成為亞歐各國深化務實合作的重要載體和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截至2023年9月底,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7.8萬列,發送貨物超740萬标箱,貨值累計超過3000億美元。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指出,“中國将同各方繼續努力,構建以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引領,以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為依托的互聯互通網絡”。2021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上進一步指出,我們要攜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繼續支持中歐班列發展,充分挖掘合作潛力。

建設成效顯著

一方面,中歐班列開辟亞歐陸路運輸新通道。中歐班列向陸而生、蓬勃發展,打通了跨西伯利亞走廊、中亞—西亞走廊、新亞歐大陸橋,開辟了跨波羅的海、裡海等國際運輸新通道,建立起可覆蓋亞歐大陸全境的物流服務網絡。同時,中歐班列開創并優化了亞歐物流運輸模式。因為受自然環境影響小、穩定性高,碳排放量低,中歐班列能夠充分滿足附加值高、時效性強、綠色低碳産品的特定物流需求。憑借運輸快速、性價比高、安全可靠、綠色環保等優勢,中歐班列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亞歐國際貿易除海運、空運之外的主要物流選擇。此外,中歐班列有效促進了國際聯運規則融合,深化了途經國家海關合作。通過推動鐵路基礎設施發展規劃銜接,協調共建國家海關等聯檢部門簡化班列貨物通關手續、優化鐵路口岸站作業等内容,中歐班列全程通關效率得以不斷提高,由此開創國際運輸合作新局面。

另一方面,中歐班列助力途經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歐班列聯通内外、貫穿東西,打破由海運主導的國際運輸格局,推動途經國家和地區更好融入開放型經濟。借助中歐班列的開通,深居内陸的哈薩克斯坦得以将小麥輸入東南亞國家,不沿邊靠海、不産咖啡豆的重慶成為國内最大、全球第三大咖啡交易中心,極大優化了區域開放格局。中歐班列發展壯大也有力促進了亞歐國家間的經貿往來。就商品結構而言,機電産品占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進出口産品的約70%,經濟附加值較高,雙方貿易合作的高水平與含金量充分體現。通過對班列途經國家進行配套園區和項目建設,中歐班列還促進了各類資源要素跨國流通,深化了國際産能合作。如中國的TCL公司借助中歐班列實現了“中國國内零配件生産—波蘭組裝—歐洲各地區銷售”的跨區域生産協同聯動,極大提升了産品競争力。

此外,中歐班列保障了國際供應鍊安全穩定。中歐班列不僅在“平時”有效發揮了貿易運輸通道作用,更在“急時”凸顯了維護國際供應鍊安全穩定的戰略價值。2020年以來,由于航空和海運等運輸通道被迫關閉或減運,中歐班列“逆勢上揚”,為百餘家中國企業提供了定制化班列,為歐洲和途經國家企業送去生産物資與原料,助力沿線國家企業複工複産,充分展現出其應急保障能力。

發展潛力巨大

作為日益重要的國際運輸載體,中歐班列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第一,獲得途經國家支持是釋放班列國際合作潛力的首要條件。中歐班列在開創多國密切協作的國際運輸新模式的同時,大國博弈與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也難以避免。自開通伊始,中歐班列就得到途經各國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并就深化班列合作機制達成一定共識。總體而言,中歐班列發展的宏觀政治環境較為穩定,但個别國家政治環境存在的一些動蕩因素不容忽視,可能影響中歐班列線路調整與布局。因此,繼續提高途經國家的認可與支持仍是推進中歐班列國際合作的首要條件。

第二,提質增效是釋放班列國際合作潛力的有力保障。近年來,中歐班列開行量逐年增長,其市場前景、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得到了途經國家和地區的普遍認可。然而,既有的軟硬件設施還不能很好地服務于日益高漲的班列需求。“軟”聯通方面,途經各國運輸、檢疫等标準尚不統一,政策制定、設施聯通、安全保障、運輸組織、便利通關及規劃對接等方面的國際合作機制仍待完善,不僅嚴重降低了運輸效率,也增加了額外運營成本。“硬”聯通方面,途經口岸運載能力目前較為飽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滞後,導緻貨物換裝時間較長、物流倉儲受限,甚至貨物過境嚴重擁堵。

第三,滿足途經國家和地區發展需求是釋放班列國際合作潛力的根本支撐。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中歐班列成為打通國内國際兩個市場的重要橋梁。中國與中亞、中東歐國家經濟優勢互補,雙邊經貿合作也伴随中歐班列的不斷壯大而呈繁榮之勢。目前,中歐班列作為運輸通道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産業協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中歐班列+産業園區”“中歐班列+跨境電商”“中歐班列+海外倉”等“班列+”新模式發展不足,尚不能滿足亞歐國際産業鍊供應鍊的發展需求。

堅持高質量推進

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内形勢下,有必要明确實現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的着力點和落腳點。

首先,凝聚合作共識,推進認可支持。一要防範化解外部風險,加強與途經國家政治互信,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為中歐班列發展營造穩定的政治環境。二要密切政府間合作,建立中歐班列政府間多層次、多領域合作機制,共同開展安全保障、政策制定、便利通關、設施聯通等重大問題研究,降低班列制度性交易成本。三要深化區域經濟合作,通過商簽高标準自貿協定,加強國際市場監管領域的法律政策協調對接,為班列發展共同營造公平公正、規範透明的市場發展環境。

其次,保障基礎支撐,加快提質增效。一方面,實現制度規則“軟聯通”。切實強化與途經國家的溝通協調,探索統一亞歐國際鐵路聯運規則,共商共建聯運體系和标準,提高途經國家的認可度和參與度,化解信息、規則、标準等方面的對接障礙。另一方面,優化基礎設施“硬聯通”。對于班列國内段,應加強政府引導示範,鼓勵企業參與中歐班列投資經營,多方支持針對擁堵路段與重點口岸的擴容改造,并不斷優化集結中心布局、探索多式聯運新業态新模式。對于班列國外段,應不斷探索亞歐投融資新模式,發揮亞投行、絲路基金的作用,推出絲綢之路主題債券,鼓勵和支持途經國家的國際鐵路建成改造,以及海外倉、物流中心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由此,在國内外協同推進中,形成有層次、有效率的中歐班列運輸網絡體系。

最後,通道嵌入産業,滿足發展需求。進一步發揮中歐班列作為國際公共産品的功能,緊密圍繞亞歐國際産業鍊供應鍊發展需求,持續優化班列運輸組織和關鍵流程,創新“班列+”新業态。同時,着力提升數字化、信息化發展水平,實現中歐班列服務和承接水平全面提升。推動途經國家經貿合作區、自由港區及工業園區等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當地要素資源,深化國際産能合作,以途經國家産業發展帶動中歐班列運輸需求的穩定提升。

版面原文

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年10月18日第2753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文鍊接: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0/t20231018_5691010.shtml

版權所有 伟德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       地點: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高教園區學院13号樓        郵編:102206 電話:61776210、6177622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