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成為提升教學質量、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具有國際競争力人才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院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号召,不斷與海外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大力推進學生境外高質量交流項目,為學生搭建起通往世界的橋梁。
自2018年以來,我院已成功派出169名學生參與世界各地的各類出國交流項目,足迹遍布全球10個國家和地區,涉及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韓國等數十所知名高校,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劍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韓國首爾市立大學等。這些交流項目涵蓋了學期交換、暑期學校、短期訪學、科研合作、實習實訓等多種形式,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這展示了我院學生在國際交流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進一步彰顯了學院國際化教育的成果。
在參與出國交流的過程中,我院學生不僅深入學習了國外先進的學科知識,還積極參與了各類學術研讨會、文化體驗活動和志願服務項目。他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教授和業界人士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共同探索學術前沿和跨文化交流的奧秘。通過這些經曆,學生們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英語水平,還增強了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學生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學課堂現場

學生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學課堂現場

劍橋大學教授帶領學生參觀劍橋郡、講解劍橋曆史

學生赴泰國曼谷參加第十二屆大學學者領導力研讨會

學生在泰國清邁大象保護區進行志願活動

學生赴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學交流

學生體驗劍橋大學的Formal晚宴文化

劍橋大學訪學期間學生與當地師生合影留念
我院高度重視學生國際交流工作,注重為參與出國交流的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從項目申請、行前培訓到海外期間的指導和幫助,從獎學金資助到回國後的學業銜接,學院都為學生們提供了細緻周到的服務,創造了良好的海外學習條件。此外,學院還積極與國際夥伴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如英國雷丁大學、韓國漢陽大學、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質量的交流機會和平台。這些措施不僅保障了學生們在海外的學習和生活質量,還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平台。
随着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我院國際化教育的持續推進,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學生受益于出國交流項目,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優秀人才。
展望未來,我院将繼續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繼續深化與國際夥伴的合作,進一步拓寬學生國際交流的渠道,提升交流項目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培養更多具有國際競争力的高素質人才。
以下為部分學生的海外交流體會:
在劍橋暑期學校的學習與交流讓我深刻體會到跨文化和跨學科互動的重要性。在這裡,我不僅接觸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還與當地的研究生進行了深入的讨論與交流,尤其是在系統設計(System Design)的學習過程中,收獲了不少寶貴的經驗與啟發。
系統設計課程的内容既深入又實用,涵蓋了從需求分析到方案實現的整個過程,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課堂上,我學習到如何通過系統思維來解決複雜問題,如何将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進一個可行的設計方案中。這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對我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業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與劍橋的研究生們互動時,我不僅從他們的研究方向和學術經曆中得到了啟發,還了解了他們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态度。這些交流讓我更加堅定了未來出國留學的決心,并為我今後選擇學校和專業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我意識到,劍橋這樣的學術氛圍與多元文化的交流,将為我的未來學術旅程開辟更多可能性。
——國際商務21 馬文聿(赴英國劍橋大學交流)
今年年初,我有幸入選 MIT xPro 項目,赴波士頓線下訪學 MIT。短短幾周,我充分感受到了MIT濃厚的學術與文化魅力。課上,來自 MIT 不同學院的多位教授及研究員講授不同主題内容,“nuts and bolts”講座深入淺出、啟發滿滿。我們分組完成學術海報并展示,我還與北大、川大、中傳的研究生學長學姐一組,學會用 Tableau 做交互式設計,完成全球 AI 趨勢課題研究,路演榮獲最高票。 課餘,項目組安排豐富活動,帶我們漫步哈佛、MIT 校園,走自由之路,逛昆西市場、波士頓圖書館和博物館,看 NBA 比賽,在伯克利音樂學院俱樂部聽音樂會。 這段訪學經曆讓我結識好友、拓寬視野,無疑是人生難忘的珍貴記憶。
——中澳22 賀湘渝(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交流)
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暑期學校的Brand Strategy項目中,我通過實際的品牌分析和戰略應用,學習了多個經典的品牌戰略模型和系統化的框架構建,使我能夠從多維度對品牌進行深入理解,進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品牌戰略。
課程中,我們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學習的層面,還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提升了我們在真實商業環境中的應用能力。例如,我們親自前往Boots,利用所學的品牌戰略模型進行分析,深入了解其品牌的定位、目标群體、價值主張等核心要素,并通過構建Customer Journey Map,幫助Boots更好地理解顧客的體驗流程。在此基礎上,我和小組成員共同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品牌改進方案,這一實踐經曆使我不僅加深了對品牌戰略的理論理解,也提升了我在實際環境中運用這些理論的能力。
這次項目的學習,不僅提升了我的專業知識,更為我在跨文化溝通、團隊合作以及批判性思維等方面帶來了顯著的進步。通過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一起學習和合作,我培養了更強的全球視野和多元化的思維方式,這将對我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無論是課堂上獲取的理論知識,還是實踐項目中積累的經驗,都會在我未來的學業和職業生涯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際經濟與貿易21李盼兮(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交流)
今年8月,我報名參加了由聯合國“亞洲人道主義事務”組織主辦、于泰國曼谷開展的第十二屆大學學者領導力研讨會。本屆會議以“Be the change”為主題,聚焦可持續發展、社會公平創新、人道主義救援、動物保護等話題。研讨會中,非營利組織國際十字路會的聯合創始人David Jmaes的演講令我印象深刻,他分享了一個9歲小男孩通過發傳單、班級宣講、寫郵件等方式,募集資金為一個貧窮國家的孩子們修建操場的故事,以及他自己在香港創業慈善公司的經曆,強調了年輕一代勇于成為自己、為世界帶來變化的重要性。會場周圍還布置了衆多聯合國官方組織的展闆,讓同學們有機會與聯合國工作人員進行深入交流,了解他們在聯合國組織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從事的任務。在kindness day活動中,我和夥伴們前往清邁大象保護區進行志願活動。參會前我們還拜訪了中國駐泰國大使館、參觀泰國華為總部,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本次國際交流加深了我對推動積極社會變革的理解,我相信這隻是一個開始,未來我會用行動真正成長為“全球變革者”的角色。
——貿易經濟22 王紫涵(參加泰國曼谷青年領導力研讨會)
非常榮幸能夠參加中财舉辦的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的暑期交流項目。這段經曆對我來說,不僅是一場學術上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場文化與思想的全方位洗禮。
在課程中,我參與了以案例分析和小組讨論為主的教學模式,教授們用極具啟發性的提問引導我們深入思考。從金融市場的趨勢分析到全球經濟挑戰的讨論,每一節課都讓我感受到劍橋嚴謹的學術傳統和開放的思想碰撞。與來自不同學院的同學合作完成項目,也讓我在溝通與團隊協作中得到了鍛煉。
課餘時間,我深度感受了英國和劍橋的文化底蘊。漫步于劍河,仰望古老的學院建築,仿佛置身于曆史與知識交彙的畫卷中。特别是一次學院組織的主題晚宴,讓我第一次親身體驗了英式學術文化的禮儀與傳統。
這次暑校經曆讓我深刻認識到全球化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規劃,收獲滿滿。
——中澳18 王涵菁(赴英國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交流)
赴外訪學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一點是以一種全新的模式去學習。
在過往的學習中我們更多是“各自為戰”,以獨立個體為單位去完成書面的作業,但在劍橋交流項目中我們從一開始就被分成了很多小組,大家每天都在密集地交流讨論,這對于培養我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幫助非常大。我們小組的組員來自于不同專業背景,在讨論小組作業、共同學習中我從他們身上接收到了多元的視角和思維模式。這份經驗不僅在學習中幫助很大,在未來求職時的群面和正式工作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赴外訪學還讓我從害怕用外語溝通時表達出錯,變成逐漸可以大方和教授、同學讨論。海外教授非常善于在課堂中與同學們溝通、引導和鼓勵大家,這份鼓勵讓我變得在交流時更加自信大膽。
——中澳18陳思堯(赴英國劍橋大學交流)
我于2021年寒假參加加州理工學院(2021QS:4)科研項目,課程主題為商業金融與數據分析,旨在提升個人學術論文寫作水平及數據分析能力。該項目的教授為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A類期刊總編輯,以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模式,引領我們深入研究。
在商業分析方面,教授以諸多知名企業案例為引,深度剖析商業決策背後的邏輯與考量因素,讓我學會從宏觀市場趨勢到微觀企業運營數據進行全面解讀,構建起系統的商業分析思維框架。在數據分析方面,課程小組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使用Python建立時間序列數據預測模型,以預測波士頓房價為例展開實踐。
此次項目不僅讓我領略到世界頂尖學府的教學魅力,而且為未來的學術探索和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石。
——中澳18倪惠澤(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交流)
2019年7月,我有幸參加了早稻田大學的暑期交流項目。在項目期間,我不僅參觀了校園,感受了大學濃厚的學術氛圍,還通過講座拓展了視野。當時項目邀請了亞細亞太平洋研究科(Graduate School of Asia-Pacific Studies)的一位教授,他以日本近代社會經濟發展和中日經濟模式的差異為主題,帶我們從日本的視角重新審視經濟發展的軌迹。讓我在中财學到的專業知識基礎上獲得了更深的理解與視野拓展。項目期間我感受到教授樂于分享和探讨學術的熱情,激發了我想繼續深造的興趣。此外,除了校園交流,項目還安排了東京、京都當地的人文風景參觀活動,這趟旅程将學習與遊覽完美結合,是一段美好而難忘的經曆。
——貿易經濟18 佘文清(赴日本早稻田大學交流)
LSE學習給人的感受是緊湊、開放和豐富的。我雖然英語聽力還不錯,但是初到英國還是難以适應老師和同學說話的語速及口音,加之課程安排十分緊密,作業題目難度大,自己也希望能獲得不錯的成績,因此前一周為了跟上進度常常會花很多課餘時間看錄播和slides,後來随着我漸漸适應環境,也更積極地參與課上的case study,和助教互動,但面對期中考試靈活且複雜的模型還是敗下陣來。自期中之後,我開始向過程主義過渡,同班上的同學一起看歐洲杯,一起去國家美術館和威斯敏斯特橋,和澳洲同學一起體驗下午茶,和僅僅22歲就成為四家公司CEO的馬來西亞女生聊她的創業經曆,在金融城買一杯啤酒和那裡的金融從業者聊工作體驗。LSE還會舉辦豐富的活動,包括學術work shop和職業交流與體驗。張開觸角,才能接收不一樣的觀點,感受豐富的世界。
——國際經濟與貿易23張耀之(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交流)
暑期于劍橋大學的學習經曆令我難忘。學術上,濃厚氛圍及教授教學拓寬我知識視野,其獨特學習方式助我提升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漫步劍橋,我領略其深厚文化底蘊與多元魅力,與各國同學交流合作,收獲頗豐。此行使我學會諸多生活技能,個人得以成長,讓我明确未來方向,堅定追夢決心。這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我人生的寶貴财富,将激勵我持續奮進,成就更好自己。
——國際經濟與貿易22 李明璇(赴英國劍橋大學交流)
撰稿:闫倩楠
審核:張曉濤